茶葉是臨滄市傳統的支柱產業,為進一步做強做大茶葉產業,把茶葉建成我市脫貧致富的大產業,全市上下按照“十一五”茶葉產業化建設確定的“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為核心,實現茶葉產業由注重產量向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由注重種植向注重產加銷各環節轉變,由注重產品向注重品牌轉變,由注重省內市場向注重省內外、國內外市場轉變”的發展思路、目標和政策措施,扎實工作,狠抓落實,形成了共謀茶葉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間,全市在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實施高優生態茶園建設中,成功實施了“黨政統籌、部門配合、企農共建、合力攻堅、共創精品”的產業化經營機制,有效地發揮了政府、企業、茶農三者聯動作用,尤其是重視了茶農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使他們真正成為了產業的建設主體和利益的最大受益者,同時,又極大地降低了茶園建設的現金投入,保障了全市45萬畝高優生態茶園的順利建設。市、縣(區)各職能部門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全力促進茶葉產業化建設。同時,市政府每年都制定出臺推進年度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在有機茶園建設、企業質量管理認證、品牌打造、市場營銷、茶葉銷售等方面制定出臺了具體的扶持措施,強勢推動了茶葉產業的穩步發展?!笆晃濉逼陂g,全市新增茶園面積39.2萬畝,累計茶園總面積達125.7萬畝,較“十五”末86.5萬畝增長45.3%,進一步確立了臨滄“產茶大市”的基礎地位。圓滿完成高優茶園建設任務。至2009年,全市共建設成高優茶園45.1萬畝,其中,“十一五”期間共建設20.1萬畝,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發展20萬畝的目標。有機茶園建設面積大幅提高?!笆晃濉逼陂g全市共建設有機茶園11萬畝,較“十五”期間3.6萬畝增7.4萬畝,增長205%,較“十一五”發展目標10萬畝超額完成1萬畝,超額10%。
全市通過深化改革、創新經營機制、擴大招商引資、調整產品結構、拓展市場等戰略舉措,培育了一批茶葉龍頭企業,構建了推動產業發展的企業集群。全市現有茶葉初制所1033戶,獲得國家生產許可證(QS)茶葉加工企業130戶,茶葉加工能力超過10萬噸,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21戶,獲有機茶生產認證企業19戶;獲
ISO9000認證企業達到20戶;獲
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企業6戶;獲
HACCP認證企業達到20戶。滇紅集團和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分別在俄羅斯和馬來西亞、韓國設立經營部,成為了我市首批跨國經營的茶葉企業;“鳳牌”、“勐庫”等茶葉品牌已成為國內、國際的知名品牌?,F全市已有16戶企業的商標獲云南省著名商標稱號,有4戶企業的5個茶葉產品獲云南名牌產品稱號。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宣傳,擴大開放,從廣東、臺灣、重慶、昆明等引進了從事茶葉種植、加工的龍潤茶業集團公司、云南六大茶山茶業公司、香港碧麗源公司、臺灣東方美人茶公司、永德雙雄茶廠、滄源南香茶葉公司、鳳慶德和公司、鳳慶石龍茶廠等企業,共引進資金上億元。極大地促進了全市茶葉生產能力的提高、加工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開拓。同時在茶葉產業化經營中進一步強化了科技體系建設,充實了科技隊伍,重視了對現有科技人員的知識培訓,在主產茶鄉鎮成立茶技輔導站,逐步建立起了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市縣鄉三級茶葉科技服務體系。2006年市技術監督局投資上百萬元建立了茶葉檢測中心,目前,已有130戶茶葉企業通過國家QS認證,獲得市場準入資格。使全市茶葉生產做到管理規范、按標生產、依法治茶,確保了臨滄茶葉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質量信譽,增強了臨茶的核心競爭力。
為推介臨滄茶葉,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2007年連續舉辦了兩屆“中國臨滄茶文化博覽會”,多年來多次組織企業參加了廣州、北京、上海、昆明、大連、西安、香港等國內大型經貿活動,2008年重點組織協調雙江勐庫茶葉有限公司開展“雙江勐庫百名茶農萬里行活動”,圍繞昆明、長沙、西安、鄭州、太原、北京6個城市開展市場營銷。2008年我市在廣東東莞市陽光海岸國際茶文化城建立了“云南臨滄·天下普洱第一倉”原產地東莞一條街,為臨滄茶葉在全國最大的銷售集散地的市場終端搭建了一個營銷平臺,特別是以龍潤茶業集團為載體,5萬套在臨滄生產加工的普洱茶指定為奧運專用禮品茶,為此,龍潤集團在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標志著以奧運為契機,臨茶的知名度、美譽度得到大大提升。同時加強對茶葉專業組織的領導和指導,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上聯政府、下聯茶農,內聯企業、外聯市場”的橋梁和紐帶職能作用,服務促進產業發展,2007年全市茶葉企業組建成立了臨滄市茶葉商會,與原有的市茶葉協會一起構架起了服務茶葉生產和服務市場開拓兩個方面的組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