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政府部門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政府部門開始采用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這一國際先進理念來強化行政管理,推動自身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中國政府網9月6日)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既然沒有規矩,連最簡單的方圓都難以畫成,規矩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對于政府部門而言,當然應該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并嚴格遵從。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部門采用ISO9000這一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來加強行政管理,轉變政府職能,當然值得期待,尤其是當2000多個政府部門都已經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的認證時,iso9000認證,更是可喜的進步。
不過,假如認為政府部門納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并獲得了相應的認證,政府部門的管理水平便能更上一層樓,政府改革便能順風順水,政府職能便從此得以明確而不會再因職責不明而推諉塞責,恐怕還有些過于樂觀。
事實上,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固然是國際通用的標準,然而,最初源于制造業的這項標準,擴展到政府部門,是否能夠依舊奏效,很大程度上其實還是需要打上個問號的。更何況,有道是“橘生淮北為枳”,作為一個舶來品,即便是企業界的ISO9000質量認證,其實很多都淪為了擺形式和走過場,以致“沒有花錢買不到的認證”幾乎成了人盡皆知的潛規則。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部門的ISO9000質量認證即便有可能跳出上述形式和過場的宿命,概率恐怕也大不了。不難設想的是,假如通過ISO9000僅僅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政府部門通過ISO9000認證同樣可以曲徑通幽而不必付出實質的努力和改變,甚至認證本身淪為可以用來邀功請賞的政績的話,如此政府部門版ISO9000其實早已與其初衷和本意南轅北轍。
此外,ISO9000質量認證說白了不過是制訂了一套確保質量的流程罷了,假如政府部門對于自身的服務質量本身都還定位不清,對于怎樣才算是高績效、高質量政府更是缺乏明確定義和規范的話,連基本的前提都不具備,所謂的ISO9000質量認證其實只能是無的放矢,隨心所欲。如此制定出來的流程規范,恐怕連能否改變某些政府部門的那副冷臉和一貫的慢動作都需要打上個問號。
總而言之,戴上了ISO9000質量認證的帽子,其實并不能完全說明政府部門真正解決了自身的質量問題。政府部門的質量究竟如何,公眾其實才最有發言權和認證資格,真要讓ISO9000的頭銜名至實歸,關鍵還在于政府部門服務與質量意識的真正歸位,如何讓公眾參與并獲得政府部門質量認證的資格,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監督機制。
吳江
本頁關鍵詞:政府部門版ISO9000不妨由公眾來認證